摘要:本文深入探讨赵英斌在中国写意人物画领域的艺术理论与实践。赵英斌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,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,其艺术生涯丰富,创作成果丰硕,出版多部艺术理论与技法专著。文章从其艺术理念形成、受中西方美学影响,阐述其如何将传统绘画理论与现代艺术观念融合,在笔墨运用、人物造型、意境营造上展现独特风格,剖析其对中国写意人物画发展的贡献与影响。
关键词:赵英斌;写意人物画;艺术理论;绘画实践
图片
《雪原初晴》180×166cm
一、引言
中国写意人物画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艺术魅力,在绘画史中占据重要地位。赵英斌在写意人物画创作上成就斐然,其作品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气息,艺术理论与实践探索为该领域发展注入活力。研究其艺术理念与创作实践,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写意人物画的传承与创新,为当代绘画创作提供借鉴。
图片
《雪原红云》70×100cm
二、赵英斌艺术生涯与成就
赵英斌1944年生于河北省晋州市,1969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本科。他曾担任天津市群众艺术馆研究馆员、广东省私立华联大学艺术学院教授,现为广州白石书院院长。其艺术生涯中,作品多次入选重要展览,如1992年入选加拿大枫叶奖,1994年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,2002年入选纪念讲话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,2004年入选全国中国画展,作品《雪原初晴》获天津市金奖、第十二届中国人口文化奖银奖。出版多部著作,包括艺术理论专著《画余论画》,艺术专著《中国写意人物画技法》《中国写意人物画范图》,以及《速写》《风景写生基础与实训》《速写基础与实训》等,为绘画教学与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。
图片
《雪原逆风》(指墨)135×70cm
三、艺术理论探索
(一)融合中西方美学思想
赵英斌自幼研习绘画,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,对传统绘画理论如谢赫的“气韵生动”“骨法用笔”、石涛的“一画之法”、赵孟頫的“用笔千古不易”等有深刻理解。同时,他十岁开始学习西方印象派色彩写生,受俄国列宾、科洛温,法国莫奈、毕莎罗、西斯莱,美国萨金特等人影响,钻研几何透视学、光学、色彩学。在长期艺术实践中,他将中国传统美学的写意精神与西方美学对光影、色彩的表现手法融合。例如在色彩运用上,借鉴印象派捕捉瞬间色彩变化的方法,结合中国传统水墨的墨色变化,使画面既有丰富色彩层次,又具水墨韵味,实现了与大自然的深度对话与沟通。
图片
《雪原寒风》(指墨)135×70cm
(二)对写意精神的独特理解
赵英斌认为写意人物画不仅是对人物外形的描绘,更是对人物精神气质与画家内心情感的表达。他追求“自然而然”的境界,在创作中摒弃表面雕琢,注重朴实自然,以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笔墨传达深刻内涵。他强调“骨法用笔”,认为用笔应如孙过庭所说“翰不虚动,下必有由”,像齐白石“下笔直取,下刀直干”,潘天寿“不雕,强其骨”,通过有力的笔触塑造人物形象,展现人物的生命力与精神风貌。他注重画面的气韵与意境营造,力求通过笔墨的运用使作品达到“无形大象”的境界,让观者在欣赏画作时能感受到超越画面的深远意蕴。
图片
《野乐》(指墨)50×45cm
四、创作实践特色
(一)笔墨运用与创新
在笔墨运用上,赵英斌熟练掌握毛笔运笔用墨技巧,通过提按使转、抑扬顿挫,产生丰富的笔墨变化。他擅长运用中锋、侧锋、逆锋等不同笔法,结合墨色的干湿浓淡、焦渴润燥,塑造人物形象与表现画面质感。画人物肌肤时,用细腻的中锋线条勾勒轮廓,再以淡墨晕染表现肌肤的质感与光泽;画人物服饰时,根据服饰材质与动态,运用不同笔法,如用粗犷的侧锋表现厚重的棉衣,用灵动的中锋表现轻薄的纱衣。他还在指画创作上进行探索,以手指蘸墨或颜料,通过指肚、指尖、指甲等不同部位的运用,产生独特的笔墨效果。在指画人物画《旋风》中,用食指肚点厾表现人物黝黑的皮肤,用食指侧面画人物手指,头发用食指蘸浓墨趁湿破头部赭墨,产生焦枯蓬松的效果,展现出指画独特的艺术魅力。
图片
《旋风》(指墨)50×45cm
(二)人物造型与表现
赵英斌在人物造型上,既注重对人物形态的准确把握,又强调对人物精神气质的刻画。他通过对人物动态、表情、眼神的细致观察与描绘,展现人物的性格与情感。在创作藏女题材作品时,通过藏女蓬松的围巾与肌肤的材质对比,运用不同笔墨语言表现,如用浓墨干笔表现露出来的局部毛线衣,线条苍辣粗犷,与肌肤、围巾形成对比,同时也为皮毛的笔墨表现做铺垫;用大笔挥洒中锋侧锋表现皮袍,墨色变化体现皮袍材质、皱褶与躯体结构,展现藏女的独特气质。他善于捕捉人物的瞬间动态,通过简洁而富有张力的线条与笔墨,表现出人物的生命力与动感,使画面充满生机。
图片
《清风》(指墨)50×45cm
(三)意境营造与情感表达
赵英斌的写意人物画注重意境营造,通过画面的构图、笔墨、色彩等元素,传达出独特的情感与氛围。在作品《高原红云》中,以藏女为主体,通过对藏女服饰、神情的描绘,以及背景中高原景色的渲染,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充满生机的意境,表达对高原生活的热爱与对藏族人民的赞美。他的作品常常蕴含着对生活的感悟与对人性的关怀,让观者在欣赏画作时能产生情感共鸣,感受到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精神。
图片
《齐白石》(指墨)135×70cm
五、对中国写意人物画的贡献与影响
(一)推动艺术理论发展
赵英斌的艺术理论专著《画余论画》等,对中国写意人物画的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与总结,为该领域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。他对中西方美学融合的思考与实践,丰富了中国写意人物画的理论内涵,启发当代画家在创作中如何更好地吸收外来文化,推动传统绘画的创新发展。
图片
《黄宾虹》(指墨)135×70cm
(二)培养绘画人才
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,赵英斌在教学中传授自己的绘画技巧与艺术理念,培养众多绘画人才。他的教学注重实践与理论结合,鼓励学生创新,为中国写意人物画的传承与发展培养后备力量。
图片
《蕉林少女》(指墨)50×45cm
(三)影响当代绘画创作风格
赵英斌独特的绘画风格与创作实践,对当代写意人物画创作产生影响。其作品中对笔墨创新、人物造型与意境营造的探索,为当代画家提供借鉴,推动中国写意人物画在当代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发展态势。
图片
《毕竟西湖六月中》(指墨)70×45cm
六、结论
赵英斌在中国写意人物画的艺术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显著成就。他融合中西方美学思想,形成独特艺术理念,在笔墨运用、人物造型、意境营造上展现出鲜明特色,对中国写意人物画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。其艺术探索与成就为当代绘画创作与研究提供宝贵经验,激励更多艺术家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,推动中国写意人物画艺术不断发展。
图片
《结庐在人境》(指墨)70×45cm
图片
《试问卷帘人》70×45cm
图片
《墙角数枝梅》(指墨)50×55cm
图片
《青苹果》70×45cm
图片
《青苹果2》70×45cm
图片
《青苹果3》70×45cm
图片
《炭精棒人物速写1》29×21cm
图片
《炭精棒人物速写2》29×21cm
图片
《炭精棒人物速写3》29×21cm
图片
《钢笔人物速写》29×21cm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